首都(首府) | 柏林 |
面積 | 三十五萬七千一百二十一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 | 位於歐洲心臟地帶,東鄰波蘭、捷克,西接荷、比、盧及法國,南界瑞士、奧地利,北至丹麥及波羅的海。 |
人口 | 約84,480,000(2023年) |
種族 | 日耳曼族 |
宗教 | 德國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 |
語言 | 德語 |
幣制 | 歐元 |
政治制度 | 聯邦制/內閣制 |
歷史概況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英法四強依據柏林協定分別佔領德國,並分別成立監督理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不久,由於蘇俄與西方三強形成對峙,導致佔領區聯合行政計畫無法實現,西方三強之佔領區遂成立統一經濟區。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制頒基本法,同年八月十四日舉行大選,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統一前簡稱為西德〉。同年十月七日,蘇俄佔領區亦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東西德對峙長達五十年之久,至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為德國人民所推倒,東德並於一九九0年十月三日依據西德基本法第廿三條加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平達成「德國統一」。 |
政治概況 | 2021年12月社民黨、綠黨及自民黨組成聯合內閣共同執政,聯邦總理為社民黨籍舒爾茲,副總理為綠黨籍Robert Habeck(兼任聯邦經濟暨氣候保護部部長),其他重要部長包含:外交部長為綠黨籍Annalena Baerbock、國防部長為社民黨籍Boris Pistorius(自2023年1月19日接任)及財政部長為自民黨籍Christian Lindner 等,計有16名聯邦部長,其中社民黨籍7名、綠黨籍5名、自民黨籍4名。 |
經濟概況 | 一、2024年德國經濟成長不佳: 根據德國埃森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RWI)、慕尼黑大學ifo經濟研究所、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哈雷經濟研究所(IWH)、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等5大智庫於2024年9月底就德國經濟發布聯合預測報告,指出德國經濟恐萎縮0.1%。造成此結果之可能因素包含德國受到能源轉型、數位化、勞動力短缺、國際市場價格競爭等。2025年開始,德國經濟有望出現緩慢的復甦勢頭,2025年則為0.8%。2026年則可以實現1.3%的增長。 二、德國通貨膨脹率趨緩: 據歐盟資料指出,歐元區2024年9月通膨率(HICP)專家原預測為1.9%,但結果卻超乎預期降至1.8% (註:8月為2.2%),達3年多來最低水準。其中,德國通膨數據亦呈現下降,達1.8%。而今後兩年的通膨將在2%的水準上浮動。 三、工業訂單表現不佳: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工業訂單繼連續兩個月上升後,8月訂單下跌5.8%,創下自1月以來最大跌幅。 四、失業率有可能會繼續攀升: 持續的市場疲軟也將會對就業市場造成衝擊。今明兩年內,失業率有可能會上升至6%。而直到2026年,失業率才有可能恢復至2023年5.7%的水準。 五、投資減少: 德國經濟研究機構認為,持續高企的利率水準以及經濟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對企業投資,還是對私人消費可能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加工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則主要體現在投資減少方面。持續高企的利率水準以及經濟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對企業投資,還是對私人消費可能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
社會概況 | 德國是一個開放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國家。有8448萬人口,是歐盟會員國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人享有高水準的生活環境和個人自由。在聯合國2024年人類發展指數中,德國在192個國家中名列第7。德國為社會福利國家,把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視為首要任務。目前政治及社會上甚具爭議的課題為難民問題,難民持續湧入德國與歐洲,犯罪難民增加以及偽裝為難民的恐怖分子等,都讓反難民氣氛及德國人不安全感增高。 |
主要媒體 | Der Spiegel, Deutsche Welle, Die Welt,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Sueddeutsche Zeit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