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國「國家報」(El País) 記者Alicia González本(10)日以「新疆棉花之戰」為題報導略以,(一)美國及西方盟友與中國之交鋒已自科技領域轉至農紡織工業(agrotextil)。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歐盟就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人權及遭強迫勞動,而制裁中國。面對中國反對前述指控呼籲抵制氛圍下,許多企業被迫重新調整供應鏈。(二)中國自詡其紡織工業為全球最大,係全球服飾主要出口國。據中國棉花紡織協會(Asociación china de textil del algodón),2018年該產業佔中國全國生產毛額(PIB)之14%,僅次於資訊科技工業,居中國經濟之第二大重要地位。新疆生產之棉花佔全中國產量之87%及全球產量之20%,爰不難理解中國不容許攻擊新疆棉花之情況發生。(三)上(2020)年許多人權機構及組織之報告陸續揭露維吾爾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直接自再教育營遭轉移至科技及紡織工廠,致許多專家不疑有他地認定此係強迫勞動。前述報告於全球媒體產生迴響,促使H&M、Nike或Burberry等品牌決定不用來自新疆之棉花。曾數次去訪新疆之西國皇家艾卡諾學院(Elcano)研究員Mario Esteban表示,不排除報告之真實性,然新疆幅員較西國大13倍,尚需思考並非所有棉花及紡織工業均涉及強迫勞動。(四)本(2021)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離任前,曾通過禁止進口新疆棉花,中國雖為棉花最大生產國之一,然亦為棉花進口國。1872年即設址德國不來梅(Breman)市之不來梅棉花交易所(Bolsa de Algodón de Bremen),係捍衛紡織業利益及解決棉花品質與契約爭議之國際仲裁機構。該交易所曾警示,基於全球供應鏈之複雜結構,面對中國此一棉花原物料進口國,禁止新疆棉花不易。因新疆棉花可毫無困難地由中國消費者吸收,爰美國禁止進口對中方並無影響。此外,新疆棉花經過加工後可以線或編織品形式出口至第三國,以於進入美國市場前,轉換成更多形式,爰追查成品之棉花來自新疆相當困難。(五)北京指控西方強權嚴重損及中國利益與主權,惡意散播謊言與假訊息,爰透過社群網絡發起抵制對使用新疆棉花有疑慮之西方品牌。(六)德國規劃將要求紡織企業檢視供應鏈,然企業主業就該草案提出反對抗議,疫情已使企業處境困難,而該法要求變革以符合社會及環保更嚴格標準。(七)企業再度受地緣戰略緊張關係影響,除放棄中國市場困難外,另需投資國內市場及外銷所需之雙重供應鏈,此將加劇全球經濟斷連及兩極化過程等語。